藏野驴漫步黄河源头。 青海新闻网讯 12月1日至6日,参加“四十年看青海·媒体记者青海行”采访活动的44家媒体记者,从共和盆地前往黄河源头,从玉树市区到长江源园区,从可可西里到柴达木盆地,边走边记,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青海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方面取得的成就。 看:沙地上发生绿色能源奇迹 荒滩沙地上能看到什么?草方格沙障、防风沙柳林,还是风沙肆虐的混沌天气?12月1日,当全国媒体记者们走进青海共和盆地塔拉滩时,这些情况一个也没看到。 共玉高速北侧的沙地上已经长出了膝盖高的席芨草,不远处还有一米多高的一道道沙柳。而在一塔拉,山西日报记者陈丽红看到了小树林、牧草、羊群,还有那一眼望不到边的太阳能光伏电站。 “若不是亲眼看见,怎么都想不到人类的智慧在这里插上了翅膀。”山西日报记者陈丽红说。采访中,她得知当年的塔拉滩风沙大、蒸发量高、降水稀少,农业、畜牧业在这里无法成规模发展时,她禁不住发出感慨。曾经的戈壁滩,在一代代青海人的努力下,塔拉滩的沙地上建起了以药材和牧草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体系,形成了以风能、太阳能综合利用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在这里,青海人发展出了沙地治理的立体发展模式。 从共和县新能源产业园区三层的观光台往北看去,只见蓝色的光伏板似与北边的雪山和蓝天相接,又似乎延伸到了塔拉滩南部的黄河岸边,蔚为壮观。 河南日报记者金京艺说,塔拉滩的绿色能源将远隔千里的青海与河南紧紧连在了一起,让她倍感亲切。上个月,青海省首条特高压外送通道——青海-河南±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开工建设,这条全长千米,总投资亿元的工程计划年建成投运。这项工程建成后,青海将完全使用清洁能源的自身互补能力独立供电,是青海与河南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建设的第一条专为清洁能源外送的特高压通道。 青海拥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河南是人口大省、用电大省。金京艺说,青电入豫,能让青海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也可以有效解决河南对于能源支持的渴望,实现双向共赢,有效架起西电东送的“高速路”。 通天河冬日景色。 听:黄河源恢复往日生机 11月2日,采访团到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黄河源头的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采访。斑头雁高飞,藏野驴奔跑,还有一只只单独现身的藏原羚让媒体记者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黄河母亲的更多故事。 黄河源到底有多少种国家级保护动物?黄河水干净吗?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建设得怎么样了?从玛多县城出发,颠簸四个多小时,媒体记者们沿着黄河岸边、鄂陵湖畔前行采访。 当地生态管护员桑杰说,他的管护区河水干净得能看到河里的石头,草场上有藏野驴多头、黄羊20多只、野生马多匹,还有藏原羚等其他保护动物。 2日中午,黄河源头飘起了大片大片的雪花,采访车队在被荒草和白雪覆盖的莽原上行进。室外天气寒冷,车窗结满了冰花。即便是这样的恶劣天气,也没能阻挡住媒体记者们探访黄河源的决心。 中国网记者董小迪说,因为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日日饮着黄河水,却未曾见过她最初的模样,再艰苦也要看看黄河的源头。大风呼呼地吹,四头啃着黄草的藏野驴引起了大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