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3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记者张双双通讯员邓美平报道   3月15日,夏津县新盛店镇五安庄村种粮大户王延岭家的50亩试验田正在喷施叶面肥。

  □本报记者张双双

  本报通讯员邓美平

  春分将至,夏津县新盛店镇五安庄村种粮大户王延岭家的50亩盐碱地改良试验田内,麦苗肥绿,风吹过,如一湖绿水。根据天气预报,这几天要降温,王延岭在一对一定向技术服务农技员的建议下,浅划、喷药、施肥……把能做的预防措施都做了一遍。“麦苗已有四五个分蘖,如果管理得当,又没有大的灾害,每亩有望实现有效穗50万穗以上,也就是亩产有望突破千斤大关。”王延岭说,他承包该地块已经9年,此前小麦亩产从未达到千斤。

  夏津县地处鲁西北,水资源相对贫乏,盐化潮土及盐土类种植区(俗称盐碱地)约占耕地面积的20%。改革开放后,相对于粮食,耐盐碱性强的棉花一度成为当地的主要种植作物,夏津县也有了“银夏津”之称。但近些年随着种植模式的改变,更适宜机械化种植的小麦和玉米重新成为“主流”。

  “要建设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区,对夏津来说,盐碱地也不能放弃。盐碱地也可以争当“吨半粮’示范区。”夏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苏景田表示。他介绍,夏津县在全县筹划了亩土地,计划进行土壤改良技术示范,采用综合措施改良土壤结构,突破盐碱地等中低产田改良的技术难题,为“吨半粮”的创建培育更多沃土。

  新盛店镇是夏津县土地盐碱化程度相对严重的地区,王延岭的50亩地搭上了这班土壤改良的顺风车。他介绍,这50亩地年刚流转时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碱、板、瘦。“干时梆梆硬,浇后白花花,种一茬赔一茬。麦子亩产还不到斤。”王延岭说,凭借种田经验,他自行改水、深松深翻、施用有机肥进行土壤改良……前后投入了近30万元,小麦产量逐年提高,去年平均亩产达到斤,“如果想再往上提产量,用我的‘土方法’办不到,得让专家想办法。”

  年秋种前,夏津县“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土壤改良技术示范项目的专家团队开始在50亩盐碱地上进行“改地增粮”试验:采用ETS复合微生物土壤改良技术进行土地生态系统功能修复。“具体操作时,土地翻耕深度达到25公分,施用微生物菌剂与农家肥结合进行。”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长生教授是夏津县土壤改良项目的总技术带头人,他告诉记者,这样做既能增加土壤里有机物的含量、改良土壤的结构,又能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与繁殖。

  另外,夏津县还组建了14个技术指导小组,在全县开展一对一定向技术服务。在土壤改良项目中,县农业农村局让总农技师黄宝俭负责50亩试验田的田间管理。黄宝俭告诉记者,试验田选择耐盐碱的麦种,五安庄村又位于夏津县小农水项目示范区内,能实现漫灌,连续3年如此操作,地力有望大幅提升。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全县农业经营主体的农技人员和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人员都纳入指导小组,形成了一股科技合力。”苏景田坦言,虽然土壤改良项目县里免费实施,但目前总体进展并不快,因为很多农户还在观望中。所以,这些改良田效果如何很关键。

  “现在这土,松软细腻多了。”王延岭捡起一个土疙瘩,放在手心,用大拇指轻轻一捻,细土纷纷扬扬从指缝撒落。他越来越相信,6月份定会迎来大丰收,“地‘肥’了,就能多打粮”!

来源:大众日报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3076.html
------分隔线----------------------------